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公开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25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7-08 10:10 文章来源: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加快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推进我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锚定重要国际性会议品牌,唱响武汉名片”

  一是举办更多重要外事主场活动。根据全市工作计划,未来5年,我市要争取每年举办5场以上重要外事活动,扩大城市对外影响力。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开局良好:今年4月,外交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举行了主题为“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向全球展示湖北、武汉疫后重振新面貌,此次活动是迄今为止外国使节和代表人数出席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6月,我市配合省政府完成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相关筹备和组织工作,此次论坛是上合组织首次以民间友好为主题的高级别论坛,以此为契机全方位推介武汉。同时,新西兰、日本、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多国驻华大使密集访汉,武汉正成为各国使节热追城市,为举办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活动营造了有利氛围。

  二是举办各类特色国际赛会节展。全市各部门正立足自身特色,申办举办更多国际赛事、会议、活动、展会,打造更多“武汉品牌”。市商务局计划每年举办5场高规格、高质量外资招商推介活动。市会展部门力争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展会10个以上,全年展会节事数量达到1000场。市体育局将申办更多国际体育赛事,到2025年,新申办国际体育赛事10项以上。市文旅局每年将组织实施琴台音乐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等具有影响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次以上。市教育局鼓励和支持在汉高校承办“一带一路”及海外友城背景下的国际学术会议。市城建局将进一步发挥我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城市的平台作用,举办武汉设计双年展和武汉设计之都圆桌会议。市卫健部门力争将健博会升级为国家级别展会,继续发挥院士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作用,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交流集聚。

  三是实施城市形象塑造传播工程。我市宣传、文旅、网信等部门坚持海外视角,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重要时间节点,正统筹运营海外社交媒体上的11个“武汉账号”,策划系列外宣和网络活动,更好讲述武汉故事。目前这11个账号发布帖文900余条,账号粉丝累计突破180万,曝光量7千万,部分稿件广受转载和点赞。同时,将积极开展城市“全球营销”,每年重点策划推出2个城市形象传播项目,积极制作推出系列融媒体传播精品,不断提高武汉海外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重点推出了《武汉·在一起》城市形象传播项目,塑造传播英雄武汉新形象。我市主要媒体正深化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着力提升涉外信息传播平台国际化水平,武汉广播电视台已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开启战略合作,力争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对外宣传窗口和平台。长报集团成立了武汉国际传播工作室,将进一步做活英文版《长江周刊》的日常报道和主题报道策划,做优“长江日报APP”武汉双语新闻等双语频道,持续擦亮城市对外宣传的品牌和名片。

  二、关于“构建国际国内双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一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全市上下聚焦难点痛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效率,市发改委等部门制发《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制定了《武汉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打造全国审批服务最优和营商环境最好城市。经过努力,我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位列全国前十,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一次办比率达99%,企业开办网上办达100%,设立登记时间为0.5个工作日,全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40万户。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业务流程再造,着力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健全“互联网+监管”工作机制,切实保护市场主体权益,高效化解涉企纠纷,大力支持企业创新。

  二是开展全球配资源全产业链布局。市商务局正深入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抓住疫情催生的新需求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机遇期,以RCEP相关国家市场为重点,进一步深耕东盟、南亚工程投资市场,支持我市企业设立海外孵化器和研发机构,拓展海外发展空间,聚焦重点国别和重点产业链,支持引导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建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光电子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产业在沿线国家布局。

  三是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机制。市商务局正着力完善“走出去”工作机制,整合共享项目合作、风险预警、行业经验等信息,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主题沙龙、专场对接等系列活动,主动对接驻外经商处、境外商协会以及境外驻汉经贸机构,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非、中俄、中蒙、中阿以及东盟、亚欧、东北亚等国家级博览会,围绕RCEP区域国家策划高层出访,挖掘新项目、新商机,提高企业“走出去”竞争力,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推动中国信科等企业利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平台密切与东盟国家合作。

  四是完善服务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市商务局与市政数局等单位成功联合搭建市企业国际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关注信息壁垒,整合各方资源,丰富微信服务号“武汉走出去”有关内容,提高企业服务信息的覆盖面和服务功能,并且定期开展“走出去”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

  三、关于“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国际旅游”

  围绕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工作任务,我市聚焦营造“类海外”生活环境、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功能品质、打造特色国际旅游产品等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正稳步推进。

  一是谋划建设一批国际化社区。市民政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武汉市国际化社区创建试点工作方案》;市自然规划局启动国际社区选址和规划建设标准指引编制工作。根据工作计划,我市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打造一批提升型、标杆型和示范型国际化社区,2021年计划在全市开展20个国际化社区创建试点,到2025年在全市建设50个国际化社区。创建工作将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进一步彰显武汉社区的自身特质和特色,在设施建设、服务平台搭建等多方面考虑中外居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全力提升武汉国际化社区水准。   

  二是加强国际和涉外教育工作。市教育局将大力实施新的两轮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在全市中小学广泛推行国际理解教育,计划新增海外友好学校150所,新增市、区级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50所。支持在汉高校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打造“留学武汉”品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和来汉留学质量。鼓励市属高校在海外设立分校或培训中心,吸引海外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来汉设立分支机构。优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布局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增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积极参与教育全球治理、学习型城市建设、国际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武汉教育国际影响力。

  三是优化外籍人士在汉就医环境。市卫健部门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引进1—2家中外合资合作设立的医疗机构或国际化医院管理团队参与运营管理,加大涉外医疗服务宣传,加大医护人员外语培训力度,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就医流程,不断优化民营医疗机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四办”改革和“一网通办”工作,下放部分医疗机构、医师注册等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工作流程。推进市、区两级卫生健康行业电子证照建设,加快推动医疗机构、医师、护士三类电子证照申领和使用。

  四是持续完善公共场所标识译写。经过近年努力,特别是军运会期间全市公共场所标识规范整改行动后,全市公共场所标识译写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但这项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根据相关规划,我市将进一步规范城市道路路名牌、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武汉地铁集团将根据新线开通情况,优化轨道交通外语标识和双语播报系统,并加强运营服务人员国际礼仪培训。市交运局对公交双语标识进行多次集中整改,并组织公交企业在全市公交车站主站名下方设置罗马字母拼音,采取音译方式方便查阅,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安排部分公交进行双语播报。

  五是积极做好武汉旅游国际营销。市文旅部门将“促进国际交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作为“十四五”期间助力打造国际交往中心的重点工作,主要计划为:创新开展城市文旅形象宣传,精心策划推出体现武汉地域特色、文旅特色的宣传作品。依托武汉文旅海外社交媒体宣传矩阵,高频次开展武汉文化和旅游海外营销推广,加强与海外粉丝、大V互动。目前正筹备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参展工作,适时在澳门设立武汉海外文化和旅游推广中心,针对海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待国际疫情好转、出入境旅游业务放开后赴境外主要客源地举办武汉文旅海外推介,推广武汉特色文旅资源和产品。

  下一步,我办将紧扣“十四五”规划和《实施方案》目标任务,持续发挥优势、履职尽责,切实推动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细落实,用心用情用力为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贡献力量。


中共武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7月8日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