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公开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2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9-27 20:05 文章来源: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武外事办函〔2024〕23号

A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28号

提案的答复

市侨联: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武汉民间国际交往能力,促进武汉国际交流水平的建议》收悉,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民间对外交往工作基本情况

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委外办、市对外友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武汉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服务“三个优势转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独特资源和优势,着力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努力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间外交工作格局,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坚持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为中心,构建对外友好交流网络

配合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等活动,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响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号召,组织实施参与世界儿童日“点亮儿童未来”全球庆祝活动。配合办好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世界集邮展览、世界飞行者大会、国际篮球世界杯、武汉国际马拉松、武汉国际渡江节等系列国际性赛事活动,向全世界展示武汉对外开放良好形象,推动地方对外交往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

(二)坚持以统筹国际友城工作为抓手,开展多领域民间交流

我市自1979年与日本大分市市缔结第一对友城关系以来,友城工作经历了开局起步、快速发展、精耕细作三个阶段。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友好渠道数量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6月,全市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总数达125个,其中国际友好城市29个,友好交流城市96个,友好城市网络遍布五大洲。友城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交流活动,互派演出团体,参加体育赛事,组织市民互访,建立了一批友好学校、友好医院、友好社区。我市也先后荣获“国际友城战略发展奖”、“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奖”、“中法地方政府合作奖”。2018年我市荣获国际友城最高奖“特别贡献奖”。

(三)坚持加强同国际组织交往为载体,拓展广泛对外交往渠道

我市多年来成功连选连任素有“地方政府联合国”之称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成员和世界大都市协会(METROPOLIS)董事会成员,精心组织园博园项目代表武汉市参评第四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并在全球66个国家近193个城市273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与意大利米兰、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土耳其梅茨特里、美国纽约一同获奖,成为第二个获此荣誉的中国城市。同时,我市作为唯一一个国内城市担任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联合主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国际性活动平台,扩大城市对外宣传,广泛传播武汉声音,推动国际间友好合作,有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四)坚持以民间交流为依托,深入实施“家在武汉”工程

随着武汉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常驻外籍人士约1.3万人。自2012年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以来,组织实施各类活动,提升涉外服务水平,打造国际化宜居城市环境,让外籍人士在武汉“找到家、安好家、享乐家”。十多年来,相继举办了约70场活动,有驻汉使领馆官员、驻汉机构代表、外国专家和留学生约9000人次参与。活动涵盖政府服务类、宜居环境类、文娱活动类,这些活动不仅带领在汉外籍人士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让他们成为讲好武汉故事、传播武汉声音的国际新力量。“家在武汉”已成为武汉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品牌活动。

(五)坚持以抗疫交流为主题,助力共同抗疫

疫情期间,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与超过28个国家、94个国际卫生组织及医疗机构分享我市疫情防控与治疗等经验,为国际抗疫合作提供物资援助的“硬支持”和暖心慰问的“软助力”。先后配合外交部、中联部、全国对外友协召开多场抗疫经验分享视频会,举办“致敬英雄”武汉公益篮球赛,积极组织参加世界城地组织、世界大都市协会等国际组织线上交流及防疫视频交流会,线上出席“巴黎和平论坛”、“金砖国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世界公益慈善论坛2020特别会议”等活动,积极向国际社会分享、推介我市抗疫及推进疫后重振的经验和做法,以实际行动助力国际抗疫合作,诠释人类健康共同体理念。

二、关于加快建设“武汉市国际交流合作优质特色示范点”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整体布局

鉴于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清理优化创建示范和评比表彰活动的通知》,要求不再设立创建示范项目,对已有的创建示范项目予以撤销,我们拟参考建设“武汉市国际交流合作示范点”的建议,充分利用武汉特色资源,结合我市对外交往实际,打造“武汉市外事参访点”,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讲好武汉高质量发展故事,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武汉市外事参访点”拟从鲜明的宣介特色、基本的硬件条件、健全的工作队伍、国际的语言环境、成熟的接待经验等五个维度提升,遴选出一批特色外事参访点。

(二)加强领域创新,扩大对外交往范围

充分调动内外各方的资源和积极性,围绕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科技体育、卫健民政、生态环境、党的建设、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征集申报“武汉外事参访点”。分国别、分批次地邀请外国友好人士及驻华使节、媒体智库、企业代表、国际留学生等赴各参访点开展特色参访,建立沟通各界、互信互利、交流畅通的国际友好交流网络。通过组织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民间对外交往活动,把国际友好组织、友好人士、社会资源调动起来,深交广交朋友,着力扩大国际朋友圈,夯实民意基础,促进“民相亲、心相通”,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国外机构、企业、组织和人才“走进来”,参与武汉市社会经济建设,助力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助推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和现代化大武汉建设。

(三)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借助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社等央级媒体,推动武汉灯光秀、新春主题等武汉形象亮相海外。借助武汉国际传播中心、长江国际传播中心外宣账号,面向全球展现武汉风采,广泛宣传樱花季、马拉松、黄鹤楼以及非遗文化风采。借助重大外事参访活动,直达式对外推介武汉形象。联动中国日报,推出友城交流“双城记”视频。联动中新社,策划开展海外华文媒体武汉行,邀请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武汉,感受城市发展、打卡文旅地标、探访“大国重器”,感受武汉科技创新、历史文化、人文生态之美。充分用好友城渠道和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世界大都市协会等国际组织平台,努力以外界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的方式讲好“武汉故事”,传播武汉好声音。

(四)加强品牌打造,助力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外事参访点作为“讲好武汉故事”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既是城市对外交流与对外推介的窗口,更是展示武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生动体现。我们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和资源,与有关涉外单位共建共享外事参访点,以外事参访点为基础,连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让外宾“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有感慨”的参访路线,并持续为相关单位提供好服务与业务指导,将外事参访点创建打造成我市外事工作特色品牌。同时继续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每年举办4场以上活动,推动“家在武汉”往深里走、往实里迈、往心里去,不断提升项目品牌影响力。

下一步,我办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外事参访点申报和调研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常态化工作机制,与各区、各市级有关单位部门紧密协作,主动讲好中国故事、武汉故事,助力我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单位对武汉民间对外交往和城市国际化建设的关心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中共武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6月28日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