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武汉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平的建议》函复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助推第三产业国际化发展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打造“五个中心”《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市主要领导和各分管市领导多次批示、亲自指导,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就两个文件的起草工作多次召开协调会,我办会同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逐一明确了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单位,起草了《关于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实施意见(2021-2025年)》中国际交往中心部分内容,拟定了《武汉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责任清单》。
“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国际化”的建议,已纳入武汉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修改完善《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发展新零售业态、建设高品质消费商圈、发展社区商业、提高服务便利化水平等相关工作,力图从规划的层面加以引导,助推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丰富第三产业业态,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同时着力发展线上经济,落实《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市功能性平台调研摸底,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鼓励服务经济由线下向线上转移,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全市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平台)认定工作,打造和培育一批线上经济领军企业、特色产业平台及线上经济知名品牌,推动全市线上经济加快发展。
二、优化友城布局,挖掘合作潜力
根据国家总体外交需要和我市对外开放实际,我办开展了“友城常青”工程调研,对全市友城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地位相称性、经济交流合作互补性和可持续性,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重点选择与我市在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的国外知名城市结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城市的交往,积极推动与世界名城以及非洲、拉美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城。同时,巩固深化现有友城关系,将对口友城交流扩展到友城周边城市和地区,把友城双边交流引向多边交流。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我市友城的产业结构、发展优势、潜在需求的分析研究,形成“友城产业地图”和“友城人才地图”,结合各区、各单位的特点和对外交流需求,本着“有效、务实、互补”的原则,个性化地制定与国际友城开展对口交流合作的方案,充分挖掘潜在的合作领域和项目。对拟结交的友城,注重产业关联性与互补性,先交往增互信,待条件成熟再结好;对新建的友城,找准交流切入点,丰富交往内容;对“稳定型”友城,要进一步补齐短板,夯实实质性合作;对“发展型”友城,要找准重点,精准突破;对“松散型”友城,要随时关注对方动态,确保联系“不断线”,感情“不降温”,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创造合作契机。
三、发挥高校优势,服务全市开放发展
在汉高校科教资源集聚,一直以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市委市政府历来注重在汉高校科教资源作用发挥,将建设世界著名“大学之城”作为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工作目标。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就服务在汉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大学城建设等事项作出专门批示。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会同相关区政府主动对接在汉高校,深入了解高校国际化方面的发展需求,听取高校有关意见建议。此外,我市还成立了服务在汉高校议事协调机构,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优化服务高校工作质量,更好破解高校国际化发展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市教育局将结合“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需求,在长江大学城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在汉高校国际化办学需求,探讨国际教育园区创建的可行性方案。目前,拟在长江新区引入武汉理工大学与法国马赛大学合作办学机构。
四、拓展对外交往,提升城市文化包容性
在提升城市文化包容性方面,我市将一如既往地积极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一是积极承办文化和旅游部“部省合作”项目,我市文旅局与毛里求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共同策划2021年文化和旅游交流方案,逐步开展端午综合文艺演出、线上展览、传统文化线上教学、线上讲座、文化体验和资源展示等六个项目的线上交流活动。二是与法国驻汉总领馆合作举办2021“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包括文学主题线上讲座、影像展和摄影艺术展等。后期还将视国际疫情形势,邀请国外乐队和剧团参与第十届琴台音乐节和第八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的线上或线下演出活动。
配合相关国际文化交往活动,今年我市还将做好海外形象宣传工作,开通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武汉文旅账号,进一步多形式、多维度地开展国际宣传推广。充分利用武汉成功抗疫国际知名度大幅提升的契机,谋划制订《武汉文化和旅游海外宣传营销方案》,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包容性强,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
中共武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