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国武汉—乌干达恩德培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结业典礼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隆重举行,这场为期一个月,受益青年、福泽未来的培训圆满结束了。20名乌干达学员与老师们热情拥抱,一一话别,不同肤色的脸庞上双眼凝视,不同肤色的双手牢牢握紧,难舍难离。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汽车学院的教师童寒川提供了一封英文信,这是5月26日晚,乌干达学员穆卡萨•布玛里写给他和汽车学院的感谢信,信里洋溢着感激之情。“感谢乌干达和武汉市政府给我们这个培训的机会,特别感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我们组织这次极好的项目。老师非常友善,谆谆教导并且经验丰富。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练习操作,使我们受益良多。精心设计的项目重点包含了乌干达人民所需要的很多内容,非常实用。”
2000多个“Great”点赞
“中国武汉—乌干达恩德培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与恩德培市政府友好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武汉市高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新的窗口。作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和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根据乌干达实际需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于5月3日至6月2日为恩德培市选派的20名学员开展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学前教育、旅游服务、木工技能、水产养殖和食用菌栽培7个项目的职业培训,其中“水产养殖和食用菌栽培”两个培训项目由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承担。
为了较好地完成培训教学任务,该校组成了由30余名教授、20余名讲师和20余名行业企业经理人、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师团队,近20名英语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翻译团队全程为培训工作服务。
开课一周后,该校召开培训项目参训学员座谈会,根据学员反馈情况,各承办教学院系根据学员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授课内容,增设实训环节,为学员量身定制授课内容和授课环境,手把手教学员学习相关知识,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教学,赢得了学员的声声赞誉。“Great!”每个人每天要说上十几遍,简单算下来,这个词汇出现了不下2000次,是乌干达学员们口中的最高频词汇。
学习汽车高级维修技术的穆卡萨•布玛里是这样评价的:“课程内容都建立在实用有效的基础上,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切合乌干达汽车工业的基本需求。‘三明治式’的教学方法都很棒,理论与实践同时兼顾,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技能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时间多于理论讲授,这意味着本次培训是以技能培训为导向的。”
学习木工模板技术的塔玛勒•裘德说:“以前我只能在乌干达做一些小的家具,做一张桌子只能赚5美元,但来到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新的技术,比如电脑绘图、搭建建筑模型还有测量。我回去就可以做房屋的设计和施工了,中国的老师们都非常非常棒,感谢你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他们是实训室里最勤奋的人
“乌干达学员对待学习很勤奋、很认真、能吃苦、不怕累。”这是所有的授课教师对乌干达学员的统一评价。
吴佳骅是《网络设备配置》课程的授课老师,他针对乌干达学员网络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精心准备教学讲义,还特地将专业术语、关键词汇翻译成了英语,为了使学员能够动手实践操作,他一遍一遍地进行示范,一对一手把手进行辅导,直到每位学员都熟练掌握为止。吴佳骅说:“他们的学习态度非常好,一个实验项目,他们可以不停地做,直到学会为止,而且全程站立,连课间休息都放弃了”。乌干达学员图姆桑吉•伊萨克表示:“虽然感觉学习强度偏大,人有点累,但很值得,因为学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这也使自己更加期待后面的学习。”
在汽车实训室里,姆巴兹拉•穆萨等4名学员是最勤奋的人,每当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熟练地排除汽车机械故障后,穆萨都会用手机录制自己的实操过程。穆萨说:“我们回国后,培训的任务会很重,我准备带回乌干达给我的学生们听,让他们也接受中国最先进的职业教育。实训室的工具很好用,回国后,我们会仿照这些工具,自制一批,并用于实践。”
在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山坡养殖基地,学员卡库鲁•约翰•拜普蒂斯特在这里学习淡水鱼养殖技术。他在乌干达也是渔业养殖讲师,他深深地被武汉农科院水产所的水产养殖技术所震撼,来到这里第一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要参与到各个环节深入学习,甚至连午休时间也不肯休息,晚上回到住处,他还认真地把白天所学记录下来。听志愿者介绍拜普蒂斯特已经记了好几本笔记。拜普蒂斯特说:“鳜鱼和我们国家的鲈鱼养殖知识非常相近,我可以把学到的知识用到非洲的鲈鱼养殖上。” 拜普蒂斯特已经联系好了武汉这边的鱼苗、饲料、药品以及设备的供应商,打算回国后开办一家经营与教学相结合的养鱼场。
艺术是可以跨越国界的语言
也许,学习学前教育技术的4名学员是本次培训活动中最幸福的人。他们学会了吹中国民族乐器葫芦丝,掌握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体验了奥尔夫声势节奏教学和柯达依教学法,还学会中国特色的民族舞蹈,结识了一批中国小朋友。
在学校举办的中乌音乐艺术交流会上,音乐、舞蹈、诗歌朗诵次第上演,巴比尔耶•玛利亚•西利维亚抑扬顿挫地朗诵乌干达传统诗歌《A Teacher A Teacher 》,歌颂教师的神圣使命。在非洲鼓的鼓声萦绕下,科萨耶•那萨姆芭•伊丽莎白等学员同师生一起跳起了乌干达民族舞蹈草裙舞,原始、狂野、动感的舞姿,让大家体验了一把别具特色的非洲风情。艺术是可以跨越国界的语言,音乐艺术交流会的举办促进了中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加深了感情,增添了友谊。
在培训之余,该校还积极组织学员参加湖北省教育活动周活动,还开展了包粽子大赛等活动,创造环境帮助学员快速融入“武汉节奏”。学校还利用周末时间,安排学员开展武汉市文化、历史、农业、工业等考察活动。学习旅游服务技能的3名学员利用学到的导游知识客串起了导游,带着大家漫步汉口江滩,了解武汉的码头文化;乘坐轮渡领略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色、武汉三镇的地理格局;到楚河汉街体验学习城市建设水网连通工程,了解城市文化风貌;在户部巷,学员们第一次用上了筷子,第一次品尝了热干面……这些学习体验都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跟中国人在一起,有家的感觉”
乌干达学员巴比尔耶•玛利亚•西利维亚说:“跟中国人在一起,有家的感觉。我希望能再次来到中国,跟中国人在一起,因为我很享受跟他们在一起的感觉。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我结识了很多善良、热情、友好的朋友。”
为了做好中国武汉—乌干达恩德培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保障工作,该校针对乌干达学员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设置了专门的菜品和机动方案,对其中3名穆斯林学员的菜品还做了特别调整,确保学员吃得满意。安全保卫方面安排了专职工作人员24小时安保服务,协调与辖区公安部门联动协作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培训安全。班级管理方面,安排英语专业副教授、讲师担任培训班主任协助管理,选派了7名英语相关专业的学生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陪同服务,保证学习、生活沟通无障碍,事无巨细能落实。面对个别学员水土不服,有感冒等身体不适症状,四位班主任日夜轮班带学员看病、帮学员康复,协调餐饮、查寝,处理班级大小事务,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让学员在此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5月23日,年逾60岁的乌干达学员卡塞加•约翰一瘸一拐地来到木工技术实训室,他的痛风毛病患了,双脚肿痛,行走困难。为了不耽误课程,他毅然拒绝班主任老师停课休息的建议,坚持上课。为了缓解病情,校医院医生为他每天采取针灸等中医治疗,为他减轻病痛。担任木工实训授课的教师秦师傅见他痛苦的模样,和同事一起连夜为他赶制了一副木拐杖。拿到拐杖的卡塞加眼里噙着泪水,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卡塞加•约翰表示,这是他在中国收到的最棒的礼物,他要把这副拐杖带回乌干达,永远珍藏。
中国武汉—乌干达恩德培职业教育培训虽然结束了,但2016年5月的中国武汉,“乌干达恩德培职业教育培训”生活,注定会长留彼此心中,30天的中乌情,必将化作希望的种子,在非洲、在乌干达、在维多利亚湖畔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