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公开
关于对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0210260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6-30 11:15 文章来源: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推进国际化示范城区建设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战略部署。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实施意见》和《武汉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我市成立了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工作专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世华和市委常委、副市长江伟任组长,陈红辉副市长和杨军副市长任副组长;牵头部门包括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外办、市商务局和市文化旅游局,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各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单位。工作专班实行“分管市领导+牵头部门”推进机制,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抓总,统筹全市国际交往中心的任务落实和发展建设。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建立高效的工作推进和联络沟通机制,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工作专班目前已制发了22期工作简报,正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二、关于“加快引商引才步伐,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立足科教资源禀赋,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创造“大学+”发展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加快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一是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聚汉创新创业。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和“卡脖子”技术领域突破,实施“英才聚汉”工程,开展海外高端人才猎聘行动,精准靶向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高峰”人才和团队。实施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47名院士、37名专家参与行动计划,策划启动产业引爆项目85个。二是集聚产业领军人才在汉安居乐业。围绕“965”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建立海外“人才飞地”和研发中心。鼓励重点企业设立专家特聘岗位,对企业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人才进行定岗支持,促成企业引进54名特聘专家,领衔6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项目研发100多项。 三是吸引青年大学生留汉就业立业。深入实施“学子留汉”工程,强化就业岗位供给,市属国有企业6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用于招聘应届大学生,组织3万多家在汉企业提供数十万优质岗位,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全年线上线下招聘活动750多场,打造永不落幕的招聘盛会。2017—2020年新留汉大学生139万人,新增落户武汉大学生64.6万名。四是感召国内外楚才楚商回汉投资兴业。实施“楚才回汉”工程,成立“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聘请陈东升、雷军、董明珠等120多位知名校友担任“招才顾问”“招商大使”,举办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20多场次,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累计超过2.5万亿元。

  我市将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政策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加快打造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

  三、关于“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打造特色名片”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根据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出台文化和旅游政策,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

  2020年12月,我市被评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1年4月,市文旅局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举办了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暨湖北•武汉文化和旅游消费月启动仪式,发布了《武汉“汉风国潮”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方案》,以“汉风国潮、文旅消费”为主题开展了11大板块70余项200余场活动,涉及文化旅游、文创市集、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汉服展示、时尚潮玩、非遗利用、国风体验、国潮曲艺等。今年市文旅局将出台《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武汉市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构建我市文化和旅游消费良好政策环境。

  (二)举办文化和旅游活动,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

  2021年至今,市文旅局先后策划并举办了“相约春天赏樱花·相见在武汉”系列赏花游、“最美武汉樱花舞”沉浸式光影空间活动、武汉“汉风国潮”文旅市集、汉绣嘉年华、“寻访英雄武汉红色记忆”旅游月、英雄之城大美武汉”2021武汉文旅推介暨百家旅行社踩线等系列文化和旅游活动,引入了非遗作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伴手礼、时尚艺术等多种文化和旅游元素。五一期间武汉入围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全市51家A级景区“五一”期间接待游客近273万人次,相比历史同期最高的2019年“五一”超出两成。

  (三)做好文物保护,延续文化和旅游历史传承

  市文旅局努力提升武昌古城、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等重点文化集聚区影响力。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武昌古城、汉口历史风貌街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依法审批涉及武昌古城、汉口历史风貌街区的文物保护项目,指导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重点文物开展保护工程,妥善处理好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助力武昌古城和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旅游功能提升。

  四、关于“打造‘双语’环境,优化“双循环”发展格局”

  (一)双语标识。2013年以来,武汉市政府批准实施了《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3—2016年)》,制定了《武汉市公共场所标识英文译写指南》,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制定《中英文路名牌制作标准》。市外办数次配合市城管委开展“啄木鸟双语纠错”等整改行动,对全市数万块公共场所标识进行了改善。全市共整改路名牌7000处、交通指示牌2900处、24家公园及景区的双语牌3039处、轨道交通标识30000多处,校园各类双语标识3600多处,统一规范了各区政务中心双语标识,2016年底,经抽检正确率已达99%以上。根据2017年我市对在汉外籍人士开展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双语标识问题已不再是在汉外籍人士生活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地名标识标牌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后,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公交企业在全市公交车站主站名下方设置了罗马字母拼音,采取音译方式方便查阅。为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和国际化水平,迎接2019年在汉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我市专门编写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英语规范使用手册》,作为全市综合整治过程中涉及双语标识的依据。

  (二)涉外交流服务。受疫情影响,外籍人士返回国内的签证仍未放开。今年在汉高校招收外籍留学生共有9299人,外籍教师670人。省市财政和教育部门每年将在汉高校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工作经费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关于建立方便外籍人士就医的国际医院,目前市卫健委正在制定工作方案,将进一步加大医疗机构涉外服务工作。市公安局起草完成《武汉市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目前已指导江汉区率先打造全省首个区级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市科技局推“进外国人来华许可”系统功能提升项目,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已实现“全程网办”。

  (三)多语种政府网站。目前,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已开设了英、法、日、韩、德五个语种的政府网站。各网站展示页面和栏目布局参考各语种相关国家政府网站页面进行设计,各语种的政府网站均已开设武汉概览、出入境、生活、旅游、宗教、法律、投资等服务类信息栏目及新闻动态类栏目。在英文版网站中还特别开设了政府规章栏目,让外籍人士及时了解我市最新政府规章信息。我市各语种政府网站自上线运行后,一直保持持续更新,平均每周发布动态信类息30条以上。同时还建立了动态信息翻译机制,与专业翻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确保发布信息质量。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将继续做好多语种政府网站的建设运维工作。一是根据外籍人士的习惯,进一步改进网站页面和功能布局;二是分类梳理各服务类栏目信息,协调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现有服务类栏目信息进行审核修订,并定期提供最新的涉外服务类信息。

  五、关于“建强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体系”

  根据《武汉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我市将着力营造涉外服务新环境,在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举措。

  (一)关于国际化学校建设。2019年起,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及认定工作,建立了规范的评价体系,创建和认定两批、37所示范学校。我市15个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进一步规范办学、提质增效,一大批学子通过项目学习,顺利被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吸引英国驻华大使在汉访问期间专程到访有关学校。结合国际社区建设,市教育局积极引导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岸、江汉、武昌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与国际接轨的优质中小学及幼儿园。在武汉天地等外籍人士较为集中的区域,江岸区长春街小学与社区定期开展交流互动。

  (二)关于国际化社区建设。市民政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武汉市国际化社区创建试点工作方案》,计划今年在全市开展20个国际化社区创建试点。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在江岸、武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打造一批标杆型国际化社区;在江汉、汉阳、洪山打造一批示范型国际化社区;在硚口、青山、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以及新城区打造一批提升型国际化社区。

  (三)关于国际化体育项目比赛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加快打造国际化体育项目比赛场地建设速度,提升保障大型体育比赛的能力,打造国际赛事之都。一是加快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空港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已经启动,计划建设1座6万专业足球场,1座1.5万座室内篮球馆以及1座室内红土网球馆。结合《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6-2030年)》,落实疫后重振公共体育设施补短板强功能三年行动方案,全市区级(含开发区)公共体育设施“一场两馆”覆盖面达到100%。布局“12分钟全民健身工程”,启动“公共体育用地”规划项目建设、各级各类体育设施,重点加快中心城区区级、街道级体育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群众健身服务网络。二是盘活现有资源,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与文化融合,利用原军运会主场馆举办了2020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活动,凭票入场的全国观众达32276人,同时还带火了周边11家酒店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运营;武汉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与商业融合,植入法国品牌“迪卡侬”,历经8年合作,建成了武汉顶级体育运动超市,产品线覆盖足、篮、排、徒步、游泳等80多个体育运动领域。三是提升场馆智能化水平,建设全市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军运会信息指挥中心在国内首次构建智慧场馆和智慧赛事信息化总体框架体系,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最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赛时指挥系统,从场馆、竞赛等8个维度检测运行数据,开展指挥调度,为军运会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市各相关部门将继续发挥优势、履职尽责,着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力量。



中共武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7月7日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